【外语学院迎校庆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四川省高校外语学科建设研讨会暨第十届四川省高校外语专业硕博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我校隆重举行

发布者:wyMeseger发布时间:2025-04-27浏览次数:114

四川省高校外语学科建设研讨会暨第十届四川省高校外语专业硕博研究生学术论坛于425-27日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吸引了来自省内外3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20余所大学外语学院的院长,40余名教师代表,200余名硕博研究生参会。

本次大会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四川省应用外语研究会、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高校外语专业硕博研究生学术论坛组委会主办,四川轻化工大学外语学院承办。

高规格启幕 凝聚学科发展共识

426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四川轻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光忠,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贺羽,四川省应用外语研究会会长李伟彬等嘉宾出席并致辞。

发布

胡光忠 致辞

胡光忠副校长强调本次论坛在四川轻化工大学校庆60年之际开展具有传承学术薪火、推动跨界融合、响应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他真诚地分享了对外语学科的愿景:以技术赋能为引擎推动教学科研范式革新,以人文底蕴为根基守住学科核心价值,以川派特色为抓手打造文化传播新范式,为区域高校外语学科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李伟彬 致辞

李伟彬会长回顾了论坛的历史,希望搭建“学术共享、思想碰撞、创新驱动”的高端平台,助力外语学科建设与青年人才成长。

贺 羽 致辞

贺羽主任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发展的四川路径,希望高校外语院系将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转化为学科升级的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共同书写四川高等外语教育的新篇章

云 虹 主持

开幕式由四川轻化工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云虹主持,现场气氛热烈,彰显了四川省外语学界协同发展的向心力。

顶尖学者云集 共探学科前沿

论坛特邀国内外语界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翻译研究等热点议题。

韩子满教授 主旨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韩子满教授深度解析了“美国智库涉华翻译活动”,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胡杰辉教授 主旨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杰辉教授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了AI+外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曹曦颖教授 主旨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曹曦颖教授阐述了新时代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使命与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向。


肖开容教授 主旨报告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肖开容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及其引起的翻译模式变革,对于翻译从业者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具有启示作用。


孔令翠教授 主旨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吉利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孔令翠澄清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细节,对于理解《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评价陈望道的历史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引发与会者热烈讨论。

多维分论坛 激发学术活力

论坛设置“外语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交流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两大类八个分论坛,覆盖翻译研究、语言学、区域国别研究等方向。


分论坛现场

在外语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交流论坛中,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的教师围绕“时政外宣翻译策略”“外译著作翻译及出版”等题目展开研讨,为学科发展建言献策。研究生学术论坛上,来自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的99名硕博生展示研究成果,教授、专家现场点评,助力青年学者提升学术能力。

‌‌新锐显锋芒传承学术薪火

在闭幕式环节,论坛隆重举行学术论坛颁奖典礼

特等奖颁奖

经过青年学者们汇报展示、答辩、专家评审,最终从近百篇投稿中遴选出20篇特等奖论文,以及分获其他奖项的优秀研究成果四川轻化工大学外语学院的研究生们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们同台竞技,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在场的专家们表示,这些成果展现了青年学者的学术锐气,为学科发展储备了新生力量。

会旗交接仪式

闭幕式上,四川省应用外语研究会正式宣布2026年论坛将由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在全体与会者的见证下,四川轻化工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云虹将四川省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会旗郑重交予会长李伟彬并传递到了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吕旭英手中。会旗交接仪式不仅是责任的传递,更是学术共同体的接力前行。

本届论坛在人工智能浪潮与外语学科转型的交汇点上,以思想的激荡与学术的碰撞圆满落下帷幕。从跨学科的前沿探索到青年学者的锋芒初现,从学术共同体的智慧共享到论坛会旗的薪火相传,这场盛会不仅勾勒出四川外语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图景,更为新时代外语学科回应技术变革提供了川渝方案。当会旗从长江首城传向天府腹地,这场持续十年的学术接力,正孕育着更具韧性的学科未来。